我们不能去问野牦牛的想法 能做的只有等待

时间:2022-11-19 19:48:10阅读:2415
◎水晶和剧情片不一样,纪录片只能忠实于现实。以人文叙事为主的纪录片,由于人与事件的在场,通常比较容易先有聚集点,或事先已有准备好的故事线可以作为成片的基础,但以动物为目标的纪录片,就难以先行设计剧情和
    • 1195
      中国男演员
      原名张学景,1935年出生,天津人,中国著名影视演员,有“影坛长青树”的美誉。代表作品:《圣城记》、…

    ◎水晶

    和剧情片不一样,纪录片只能忠实于现实。以人文叙事为主的纪录片,由于人与事件的在场,通常比较容易先有聚集点,或事先已有准备好的故事线可以作为成片的基础,但以动物为目标的纪录片,就难以先行设计剧情和拍摄大纲了。

    可偏偏就有这样一部“全华班”的纪录片,以动物为目标,在高原的荒野中拍摄,既忠实地记录了极端环境中的自然日常,又完整地呈现了四条动人的故事线——B站新近出品的自然纪录片《众神之地》第一集《荒野上的轮回》,便凭借这种高难度的组合,获得“一集封神”的美誉。

    青藏高原的野牦牛,是《荒野上的轮回》的拍摄对象。牦牛,尤其是体型庞大、显现出野性与神性的野牦牛,被认为是佛法的保护神和山神的家畜。绰珠巴盛会中,僧人们之所以要佩戴着野牦牛面具舞蹈,就是为了沟通人与神。

    对于长久居于高原的藏民而言,野牦牛的意义是凌驾于所有动物之上的。虽然藏地先民驯化了一部分野牦牛,得以在贫瘠的藏区生存下来,但人类也并没有一劳永逸地占有牦牛这个物种。一些荒野中流浪的野牦牛,会在夏季进入家牦牛群里“抢亲”,并和人类夺取牦牛群的控制权,宣告谁才是这里的主人。它们以强壮的野性基因更新着因为被圈养而日渐贫弱的家牦牛群,也促使现代牧民不断学习如何与野牦牛相处。

    在51分钟的片长里,《荒野上的轮回》容纳了四条清晰独立却又相互交织的故事线——僧人格列为了一年一度的绰珠巴盛会,需要制作一个新的野牦牛面具,他花了长时间在野外观察和理解野牦牛;野牦牛“昆仑”作为族群竞争中落败的选手,需要每年去牧民养殖的牦牛群里交配,为牧民带来好处,但也制造了混乱;另外一头衰老的野牦牛“断角”则更享受这种合作,并受到牧民的欢迎;一头刚生下来一个月的小野牦牛与牛群失散,它在保护站巡护员的养护之下,度过幼年的成长时光。

    这四条故事线,都不是拍摄者可以预设的情节,即使是对于有过拍摄《第三极》这种高原纪录片经验的总导演曾海若来说,野牦牛也是一种难以捕捉和控制的拍摄对象。“旗舰动物的感觉能力远超人类,不管你带着多么先进的设备,只有它们愿意被拍到时,你才可以拍到。它们感受得到你的气息,像一群牦牛,我们花了20多天才很偶然地拍到。”

    曾海若在微博中说道:“也许是无知者无畏,选择了最大型的几种动物,也被它们选择。团队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拍摄野生动物,来不及等待技艺成熟就去了荒野,经历危险与漫长的等待,能有一点点收获,也许是每个人心底单纯的想法得到荒野的回应。”

    和绰珠巴盛会中僧人们所做的工作类似,摄制组似乎也是用“等待”而得的故事,成为观察者和沟通者。他们带我们看到自然的威严与残酷,野牦牛和狼群的争斗,动物们为了各自的生存而战;带我们看到野牦牛的混血后代小牛在被绑上车去售卖时,小牛激烈地抗争至死。主人智达事后沮丧伤感地弹着吉他唱起藏族民歌《动物哀歌》,“没有母爱的我将何去何从”,安慰自己,也安慰那些闻到死亡味道的家牦牛。

    都是为了生存,动物与人共同生活在这片大地上。虽然屡有高空拍摄的绝美画面,但这部纪录片的语境与观念却是平视与对话式的,面对动物,他们并不作为“裁决者”,也没有高高在上的人类征服者视角,平实地将自然的神性、动物的灵性和人类的人性,用平静而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汇集于画面之中。揭示大地上动物与人类的共生与共存,令我们懂得在大自然中,人和其他动物一样,每个物种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心怀敬畏与平等,人类才能与万物同在。

    在四条故事线中,引来最多观众关注与同情的,毫无疑问是那只出生一个月便与野牦牛群失散、靠无人区野外保护站巡护员用牛奶喂大的小牛。这只可爱的小牛,因为长期与人共同生活,毫不畏人,甚至在工作人员晨练时跟在队伍后面跑步。那个镜头出现时,你会忍不住地“啊”一声,因为太可爱,太不可思议了。而当冬天临近,保护站的巡护员没办法弄到足够的鲜奶,小牛面临断粮时,像个孩子一样用头撞开屋门,探看它的饭有没有备好,那种直接到一读就懂的眼神,令人心都化了。

    大概也因为这头小牛的故事牵动了观众的心,片子播出之后不久,在这个剧情画面的弹幕上出现了“扔奶瓶”的奇观,观众大有聚众喂奶的热情。为此,央视网还特别连线了当时收养小牦牛的藏北羌塘无人区保护站的站长旺扎和巡护员多吉扎西,并联系了野生动物专家王放,进一步确认小牦牛的现状:它已经在第二年的夏天被放归山野。虽然巡护员们后来没有再见到过它,并不知道它现在的情况,也常常担心它的安全,但野生动物回归自然才是正道。

    片名“众神之地”,指的就是大自然本身。因为大自然就是一个容纳了“众神”的地方,或者说是创造了很多神迹的地方。无论是因信仰意义而迥异于寻常动物的野牦牛,还是以频繁远足而进入人类视野的亚洲象,以及随着年纪变化会呈现出迷人粉色皮肤的海上精灵白海豚,和活跃于北方神秘之地与满族神山的东北虎,这几种动物,在远古都曾作为当地的文化图腾,在后世也被赋予诸多信仰意义。它们是食物链顶端的动物,也是中国独有野生动物中的“旗舰物种”,关注它们的繁衍与存续,是今日中国环保和动保的重要课题。

    曾海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前拍摄人文故事的片子,人的主动性会强很多,可以与拍摄对象沟通。但是我们不能去问野牦牛的想法,只能蹲守在那里,进行细微观察……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比它们实际上是什么更重要。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在现场,通过与专家、与当地人聊天之后,得到的综合印象变成一个故事。”

    不仅仅只追求拍摄到好看的画面和震撼的场景,还要把动物的故事和更深层次的人与自然、和万物相处的逻辑讲出来,传递“众神之地,众生平等”的观念,或许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价值观所在。而这种既好看又极富宣传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作品,全无爹味,实属可贵。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 选择主题 ==--